
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为研究肿瘤发生与转移的机制、筛选和评价抗肿瘤药物的药效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啮齿类动物小鼠,因为其具有繁育速度快,成本低,可进行基因修饰等诸多优点,基于其构建的各类肿瘤模型构成了临床前治疗性药物筛选的主要工具。小鼠肿瘤模型大致可分为自发性肿瘤小鼠模型、诱发性肿瘤小鼠模型、基因工程小鼠肿瘤模型、异种移植瘤模型(PDX或CDX)等。重建了人免疫系统的异种移植小鼠肿瘤模型(CDX或PDX)可同时具备人免疫系统和人肿瘤组织,更接近人体真实情况,实现了在动物体内模拟人类免疫系统和肿瘤之间的相互作用。细胞系异种移植模型(Cell line-derived xenograft, CDX)是将体外培养的人源的肿瘤细胞系通过皮下、静脉或者原位的方式接种至重度免疫缺陷小鼠(如B-NDG小鼠)或者是人源化免疫系统小鼠体内而构建的肿瘤模型。基于细胞系的肿瘤模型作为经典的体内实验方法,在肿瘤学研究和抗肿瘤药物研发过程中有着极大的需求。CDX模型具有实验周期短、建模成功率高、重复性高、动物个体成瘤差异较小、实验费用相对低等优点,可以用于开展药物靶点验证、药效学评价、PK/PD研究和多药协同药效评价等,是评估抗肿瘤药物免疫治疗效果的重要临床前动物模型。 图1. 异种移植小鼠肿瘤模型小鼠的CDX成瘤模型CDX皮下模型以重度免疫缺陷小鼠为例,我们已经完成了25种肿瘤细胞系的CDX模型构建,包括结肠癌、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胰腺癌、淋巴瘤和黑色素瘤等。以下是百奥动物基于B-NDG小鼠建立的部分CDX成瘤模型展示。图2. B-NDG小鼠CDX模型成瘤数据CDX原位模型关于原位移植肿瘤模型,想要了解更多,请点击上图。CDX淋巴癌转移模型图3. Raji淋巴肿瘤细胞在B-NDG小鼠上能更有效地建立系统和转移肿瘤模型对B-NDG、NOD-scid BALB/C Nude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相同数量 (5× 105)的Raji细胞,在不同的时间点记录并分析小鼠的如下各种指标:(A) 细胞接种后记录小鼠生存情况,绘制Kaplan-Merier生存曲线。(B)细胞接种后每周小鼠体重变化(g),并计算出相对于接种当天的相对体重(C)小鼠外周血中人源细胞百分率变化。接种Raji細胞后,每周通过眼眶静脉丛采取100 以μl全血,提取DNA,通过q-PCR技术检测小鼠外周血中人源细胞比率。(D)接种Raji细胞后小鼠肝脏对比。接种后待小鼠体重下降超过30%后执行安乐死并解剖脏器,进行拍照。(E)接种Raji细胞后小鼠脏器免疫组化染色。一抗为鼠抗人线粒体膜蛋白抗体。结果表明,相对于NOD-scid小鼠B-NDG小鼠更适合建立人源肿瘤模型。利用CDX肿瘤模型进行药物体内药效评价B-NDG小鼠CDX淋巴瘤体内药效实验图4. 基于B-NDG小鼠的Raji淋巴癌转移模型及药效评价对B-NDG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相同数量(5x105)的Raji-Fluc细胞,并在第3天以及第10天尾静脉注射相同剂量的抗体X,之后在不同的时间点成像观察肿瘤生长状况。(A)不同时间点对小鼠成像观察肿瘤生长情况;(B)不同分组小鼠成像下肿瘤细胞荧光强度曲线。结果表明,早起抗体治疗(Raji细胞移植3天,10天给药)的治疗效果显著,晚期抗体治疗(Raji细胞移植10天给药)的治疗效果明显变差,基本无效。 B-NDG小鼠CDX模型抗人CD47抗体药效验证实验图5. B-NDG小鼠抗人CD47抗体的抗肿瘤活性将人淋巴B-lciferase-GFP Raji细胞(B ymphocytes)细胞通过尾静脉注射到B-NDG小鼠体内,利用小动物成像仪进行观察,待肿瘤荧光强度达到1E+06左右时将动物入组至对照组和治疗组(n=6)。(A)荧光成像仪监测小鼠肿瘤荧光,(B)治疗期间的体重变化。结果表明,3种抗体对B-NDG小鼠的肿瘤生长抑制均有效果。B-NDG小鼠是人CD47抗体有效性研究的有力模型。数值表示为平均值±SEM。B-NDG小鼠CDX模型CAR-T药效验证实验图6. CAR-T疗法在B-NDG小鼠中的抗肿瘤活性将B-luciferase-GFP Raji细胞(B lymphocytes)通过尾静脉植入B-NDG小鼠。当荧光强度达到约1E+06(n=6)时,将小鼠分组,用CAR-T细胞(1E+07)处理。(A)Raji-Luciferase细胞系经不同CAR-T细胞处理后的信号强度,(B)处理期间的体重变化。结果显示,4种CAR-T细胞在B-NDG小鼠中表现出不同地抑制肿瘤生长活性。结果表明,B-NDG小鼠可以作为CAR-T细胞治疗研究的有力模型。数值表示为平均值±SEM。 B-NDG小鼠CDX模型ADC药效验证实验 图7. ADC药物在几种CDX模型中的体内抗肿瘤疗效研究采用不同抗原表达水平的细胞系验证ADC药物的体内药效水平。如图7所示,在皮下接种了BT474和NCI-H1975的B-NDG小鼠肿瘤模型中,所有受试品ADC对肿瘤生长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在A431肿瘤模型中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这与A431细胞上HER2的低表达水平相一致。CDX模型列表BioMice百奥动物一直在追求创新、不断的探索,以期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优质的小鼠模型,助力科学研究以及药物开发!如您有关注的肿瘤相关动物模型,欢迎联系我们,获取更多百奥动物产品信息。
查看详情
1978年,科学家首次发现CD24,即分化簇2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24),也称为热稳定抗原(heat-stable antigen,HSA),一种高度糖基化的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定的膜蛋白。CD24没有胞内信号结构域,然而,几种信号转导蛋白与CD24活性相关,其中研究最充分的是Src家族激酶。CD24信号可影响细胞的增殖和生长,也可通过影响细胞间黏附作用进而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纵观吞噬相关检查点抑制剂的发现历史:在过去的20年里,自第一个肿瘤吞噬相关检查点CD47-SIRPα通路被发现以来,其他肿瘤吞噬相关检查点PD1-PD-L1通路、MHC-I-LILRB1通路以及CD24-Siglec-10通路等被逐步发现,在识别吞噬相关检查点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CD47作为第一个被发现的肿瘤吞噬相关检查点,在多种人类血液肿瘤中存在高表达。目前,CD47的一个主要难点是其在红细胞和血小板有表达,导致血液毒性。然而,研究表明,CD24不在人红细胞表达,不会产生贫血的副作用[2]。作用机制CD24可作为“别吃我”信号分子,与巨噬细胞上的分子Siglec-10相互作用,传递抑制性信号,抑制破坏性炎症反应,减少巨噬细胞吞噬作用,传递“别吃我”信号。CD24可以与现有疗法互补,是未来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CD24-Siglec-10抑制吞噬作用的示意图[3]研究进展通过查询统计,目前针对CD24靶点进行开发的在研公司或机构有很多,适应症涉及自身免疫疾病、炎症、病毒感染和肿瘤等多个领域。随着针对CD24靶点作用机制的发现,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检验靶点对不同类型的肿瘤的影响。百奥动物自研产品B-hCD24 mice plus,是靶向CD24抗体开发相关药物进行药效评价的优质模型。相信随着对CD24的开发,多个领域的药物研发势必会进入一个加速的时代。数据展示01基本信息02血红细胞蛋白表达分析流式细胞术分析纯合B-hCD24小鼠中的种属特异性CD24的表达。采集野生型小鼠和纯合B-hCD24小鼠的红细胞,结合种特异性抗CD24抗体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分析。在野生型小鼠中可检测到小鼠CD24,但在B-hCD24小鼠中未检测到。在纯合B-hCD24小鼠中未检测到人CD24。03B细胞蛋白表达分析流式细胞术分析纯合B-hCD24小鼠中的种属特异性CD24的表达。采集野生型小鼠和纯合B-hCD24小鼠的血细胞和脾细胞,结合种特异性抗CD24抗体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分析。在野生型小鼠血液(A)和脾脏(B)中均可检测到小鼠CD24。在纯合B-hCD24小鼠血液(A)和脾脏(B)中可检测到人CD24。04T细胞蛋白表达分析流式细胞术分析纯合B-hCD24小鼠中的种属特异性CD24的表达。采集野生型小鼠和纯合B-hCD24小鼠的血细胞和脾细胞,结合种特异性抗CD24抗体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分析。在野生型小鼠血液中仅可检测到少量小鼠CD24(A),而在野生型小鼠脾脏中无法检测到小鼠CD24(B)。在纯合B-hCD24小鼠血液(A)和脾脏(B)中均未检测到人CD24。05NK细胞蛋白表达分析流式细胞术分析纯合B-hCD24小鼠中的种属特异性CD24的表达。采集野生型小鼠和纯合B-hCD24小鼠的血细胞和脾细胞,结合种特异性抗CD24抗体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分析。在野生型小鼠血液(A)和脾脏(B)中未检测到小鼠CD24。在纯合B-hCD24小鼠血液(A)和脾脏(B) 中未检测到人CD24。06粒细胞蛋白表达分析流式细胞术分析纯合子B-hCD24小鼠中的种属特异性CD24的表达。采集野生型小鼠和纯合B-hCD24小鼠的血细胞和脾细胞,结合种特异性抗CD24抗体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分析。在野生型小鼠血液(A)和脾脏(B)中可检测到小鼠CD24。在纯合B-hCD24小鼠血液(A)和脾脏 (B)中可检测到人CD24。07巨噬细胞蛋白表达分析流式细胞术分析纯合B-hCD24小鼠中的种属特异性CD24的表达。采集野生型小鼠和纯合B-hCD24小鼠的血细胞和脾细胞,结合种特异性抗CD24抗体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分析。在野生型小鼠血液(A)和脾脏(B)中可检测到小鼠CD24。在纯合B-hCD24小鼠血液(A)和脾脏(B)中可检测到人CD24。08树突状细胞蛋白表达分析流式细胞术分析纯合B-hCD24小鼠中的种属特异性CD24的表达。采集野生型小鼠和纯合B-hCD24小鼠的血细胞和脾细胞,结合种特异性抗CD24抗体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分析。在野生型小鼠血液(A)和脾脏(B)中可检测到小鼠CD24。在纯合B-hCD24小鼠血液(A)和脾脏(B)中可检测到人CD24。09CD24表达总结野生型小鼠与人的CD24表达谱不同,主要差别在于人红细胞不表达CD24但小鼠的红细胞表达。或可导致药物在野生型小鼠体内筛选时,可能会遇到在人中不会出现的血液毒性,干扰药物安全性、有效性的临床前评估。B-hCD24 mice plus人源化小鼠CD24表达谱与人一致,可有效避免相应风险。髓系细胞检查点相关产品列表参考资料1.Song Y, et al. Targeting macrophages in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recent advanc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 Hematol Oncol. 2022 Aug 17;15(1):110. doi: 10.1186/s13045-022-01328-x. 2.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2013) 108, 1449–1459 | doi: 10.1038/bjc.2013.1023.Amira A Barkal, Irving L Weissman. CD24 signalling through macrophage Siglec-10 is a target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Nature. 2019 Aug;572(7769):392-396.
查看详情
全球双抗市场规模目前快速上升,有多款双抗进入临床中后期。根据目前管线中项目数和适应症情况,Frost &Sullivan预测:“2030年全球双抗市场规模将达到800亿美元,2030年我国双抗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美元。”我国双抗药物开发起步相对较晚,但随着未来双抗技术平台日益成熟,获批药物种类增多,预计我国双抗市场规模也将高速扩张,2030年我国双抗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08亿美元,2022至2030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1.7%。 CD3 双抗介绍由于CD3与T细胞的激活密切相关,因此利用人CD3和肿瘤相关抗原(TAA)的双特异性抗体进行抗肿瘤治疗的手段被广泛研究。CD3×TAA 双抗又称为 T 细胞连接器(Bispecific T-cell engager, BiTE)。CD3双特异性抗体作用机制如下图所示,CD3×TAA双抗两个臂分别靶向T细胞表面抗原CD3和肿瘤细胞表面相关抗原TAA,从而拉近了肿瘤细胞与效应T细胞的距离,绕过了T细胞必须经过MHC-抗原肽与TCR形成复合物,以及共刺激分子的结合才能被激活的经典激活之路。激活的T细胞释放颗粒酶,穿孔素,从而有效杀伤肿瘤细胞。CD3×TAA双抗的作用机制[1]CD3双抗最新研究进展据统计,目前正在开发中的双特异性抗体有 50% 为 CD3 双抗。国内方面对于CD3靶点也热度不减。目前企业自主研发的CD3双抗约30多个,如针对市场表现良好的CD3×CD19靶点(Blincyto),绿竹生物、健能隆、爱思迈等制药企业在此靶点均有布局,以及CD3×CD20为目前竞争最为激烈的双抗靶点组合之一,在国内,目前已经有5款申报临床包括再鼎医药(再生元),嘉和生物,爱思迈生物,康诺亚/诺诚健华和Genmab和艾伯维。数据来源于科睿唯安及公开信息整理BioMice百奥动物自主研发了多个CD3×TAA小鼠模型,为双抗或三抗或多抗药物体内药效和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有力工具。部分数据展示如下。B-hCD3E mice基本信息功能分析:体外刺激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及双抗体外杀伤人源化小鼠的T细胞,在体外经CD3+ CD28刺激后,IL-2分泌增加,表明人源化改造后Th1细胞功能正常。人源化小鼠脾细胞+过表达MC38 细胞系+双抗孵育48h后,检测细胞裂解产生的LDH,结果显示CD8+ T细胞功能正常。双抗药效验证B-hCD3E mice+MC38-hCD19接种MC38-hEpCAM至B-hCD3E纯合小鼠皮下,肿瘤组织接近150±50mm3时分组进行体内药效评价实验(n=6)。 结果显示高剂量hCD3E抗体(Blinatumomab)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证明B-hCD3E小鼠模型是体内评价抗hCD3E双特异性抗体疗效的有力工具。单抗药效验证人源化小鼠中mPD-1抗体显著抑制肿瘤生长(A),这表明CD3E人源化没有影响T细胞功能。抗hCD3抗体处理后肿瘤生长较快(A),B细胞占比没有明显差异(B),T细胞占比明显下降(C),这表明hCD3抗体处理的肿瘤快速生长是由于T细胞过度激活耗竭(AICD)导致的。肿瘤标记物Ab(X)药效验证人源化小鼠中高剂量CD3双抗X抑制了肿瘤生长(A),治疗期间小鼠体重没有变化(B),B-hCD3E小鼠血液中B细胞(C)和T细胞(D)的比例没有明显变化。CD3双抗X在保持抑瘤效果的同时,没有产生过度激活T细胞的毒性,表明,B-hCD3E小鼠可作为CD3双抗临床前药效和毒性评价有力的研究模型。 三特异性抗体介绍三特异性抗体拥有三种特异性抗原结合位点,可以同时与靶细胞、功能细胞(一般为T细胞)相互作用,进而增强对靶细胞的杀伤。与单克隆抗体相比,三抗增加了两个特异性抗原结合位点,有利于将药物重定向至肿瘤局部,增加结合特异性,提升药物靶向肿瘤细胞的准确性,降低脱靶毒性。三特异性抗体作用机制[2]三特异性抗体最新研究进展全球已有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布局三特异性抗体,赛诺菲作为三抗研发赛道的“领跑者”,目前已有3个三特异性抗体产品进入临床试验I期阶段,其中SAR442257是一款靶向CD3×CD28×CD38的三特异性抗体,它在体外试验中表现出比CD38单克隆抗体高1000~10000倍的骨髓瘤细胞杀伤活性。拟开发的适应症包括多发性骨髓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除赛诺菲外还有诺华、罗氏是这一赛道的先行者。国内基石药业、嘉和生物等也都在布局三抗管线。数据来源于科睿唯安及公开信息整理B-hCD3E/hCD28 mice基本信息蛋白表达分析取野生型小鼠和纯合B-hCD3E/hCD28小鼠脾细胞,用种属特异性抗CD3E抗体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如图所示,小鼠CD3E在野生型小鼠中检测到。人CD3E仅在纯合B-hCD3E/hCD28小鼠中检测到,而在野生型小鼠中检测不到(A)。小鼠CD28在野生型小鼠中检测到。人CD28仅在纯合B-hCD3E/hCD28小鼠中检测到,而在野生型小鼠中检测不到(B)。B-hCD3E/h4-1BB mice基本信息蛋白表达分析取野生型小鼠和纯合B-hCD3E/h4-1BB小鼠脾细胞,用种属特异性抗CD3E抗体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CD3E在野生型小鼠中检测到。人CD3E仅在纯合B-hCD3E/h4-1BB小鼠中检测到,而在野生型小鼠中检测不到(A)。用种属特异性抗4-1BB抗体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4-1BB在野生型小鼠中检测到。人4-1BB仅在纯合B-hCD3E/h4-1BB小鼠中检测到,而在野生型小鼠中检测不到(B)。参考文献1. Singh A, Dees S, Grewal IS. Overcoming the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CD3+ T-cell redirection in cancer. Br J Cancer. 2021 Mar;124(6):1037-1048. doi: 10.1038/s41416-020-01225-5. Epub 2021 Jan 19. PMID: 33469153; PMCID: PMC7960983;2. R&D Investor Event,Adapted from Garfall et al, Trispecific antibodies offer a third way forward for anticancer immunotherapy, Nature 575, 2019 ©2019, Springer Nature (under permission requested). Article screenshot from Wu et al, Trispecific antibodies enhanc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tumor-directed T cells through T cell receptor co-stimulation, Nat Cancer 2020 ©2020, Springer Nature (under permission requested).
查看详情
欧卡斯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基于双通道技术全面掌握受测者客观视觉质量该产品通过测量mtf评估白内障和屈光手术的客观视觉质量,运用osi对白内障进行分级分期;通过测量人工晶状体调节幅度客观测量晶状体及人工晶状体的调节和伪调节。·客观评估眼屈光系统的视觉质量,指导个性化屈光手术 ·白内障的客观分级,指导手术时机和人工晶体的选择 ·常规检查,患者的筛选和分诊,提高诊疗效率,节省诊疗时间 ·老视的进展和阅读功能评估 ·干眼的早期发现、疗效评估及随访 ·客观验光等 工作原理 oqastmⅱ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基于双通道技术(double—passsystem):oqastm ⅱ采集和分析投影到视网膜上的图像,对图像的所有光学质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全面掌握受测者客观视觉质量。 临床应用 一、白内障 1.oqastmⅱ检测的osi值辅助对白内障分级,确定手术时机,并客观记录病人手术前后视觉质量,评价手术效果。 2.oqastmⅱ客观检测眼内散射情况,从而对白内障发展阶段及囊内浑浊程度进行分类。 3.客观测量晶状体及人工晶体伪调节幅度。 二、屈光手术 1.oqastmⅱ获得单眼视觉质量参数的时间是1—2分钟,直接获得mtf和strehlration的数值,完成屈光检查中的视觉质量检测项目。综合了高阶像差、散射和衍射等信息,全面分析人眼视觉质量。 2.屈光手术,术前术后视觉质量对比,确定手成功与否及成功的程度,为后继治疗提供客观数据。 3.与波前像差相比,它更稳定、重复性好、干扰少,能更全面客观反映实际的眼的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 三、干眼 1.oqas设备通过对早期干眼症病人osi值的测量,及时得到病人视觉质量改变的客观数据。 2.干眼症的诊断和治疗干预时机的选择。 四、其他 协助指导临床验配工作,使患者获得佳的矫正状态。 产品特性——客观、准确 1.图像采集、分析快速,测量和分析结果同时显示,直观便捷。 2.视网膜影像的动态记录标识,机器自动选择佳分析图像。 3.综合像差、散射和衍射等信息,全面客观反映眼的视觉功能。克服了单纯采用主观视力描述视觉质量的局限性。 4.能够量化评估眼内散射情况,通过统计在双通道图像外面的光线数量
查看详情
无菌头孢类原料药、无菌头孢类粉针、非头原料药CMO、CDMO定制加工
查看详情
[溴夫定片一致性评价服务]溴夫定用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成年急性带状疱疹患者的早期治疗。目前我司溴夫定原料药和制剂的项目进展如下:已完成立项调研已完成原料药登记,原料药登记号Y20210001219已完成制剂小试开发已完成制剂生产验证已完整制剂预BE
查看详情
司美格鲁肽鲁肽(Semeglutide),商品名Ozempic,由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研发,于2017年12月05日在美国上市,2021年4月进入中国市场,并于2021年12月进入医保目录。Ozempic被指定为饮食和运动的辅助手段,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本品是新一代的人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 高度同源长效类似物(每周只需皮下注射1 次),具有超越现有糖尿病治疗药物的多种特点:作用靶点新、疗效确切、降糖持久、低血糖风险少,而且可显著改善胰岛功能,延缓疾病进程,已成为具有广阔前景的2 型糖尿病治疗新药。同时,其口服剂型也于2019年9月20日在美国上市,用于2 型糖尿病治疗,大大改善了患者的依从性。semaglutide也是一种强大而有效的食欲抑制剂,2021年6月4日美国FDA批准了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研发的司美格鲁肽鲁肽Wegovy(商品名),用于重度肥胖症的治疗,16个不同国家/地区近2000名肥胖成年人的双盲临床试验显示,每周一次皮下注射2.4mg的semaglutide,68周后,试验组平均体重下降了近15%(15.3公斤),而对照组的这一数字仅为2.4%,还有超过30%的人体重下降超过20%。科学家们一致认为这一结果非常显著。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肥胖研究员Rachel Batterham博士当时表示: “没有其他药物能达到这样的减肥效果,它确实改变了游戏规则。”
查看详情
扫码二维码,添加我的企业微信
X
违禁品提示!
XX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该产品禁止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