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智官方微信 药智官方微博
客服 反馈

最新供应

肿瘤治疗药物是全球最大和增长最快的药物细分市场,近年来,疫苗开发也已经成为癌症这一重大疾病新治疗选择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相比全球疫苗市场,全球肿瘤疫苗市场规模增长更快,2019年为46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10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7.28%。01肿瘤疫苗简介疫苗是指含有抗原、能够诱导人体产生特异性主动免疫的制剂,它可以保护机体免受感染源、毒素,以及感染源引起的抗原性物质的损伤。肿瘤疫苗作为肿瘤治疗的新方向,已成为当今肿瘤研究的热点话题。肿瘤疫苗(又称癌症疫苗)通常是含有肿瘤特异性抗原(TSA)或肿瘤相关抗原(TAA)的肿瘤细胞或碎片或片段,可分为肿瘤预防性疫苗(如HPV疫苗)和肿瘤治疗性疫苗(如新抗原mRNA疫苗),主要由肿瘤抗原、制剂、免疫佐剂和递送载体4个关键成分组成。进入人体后,癌症疫苗可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诱发特异性免疫反应,克服免疫抑制状态,提高对特定肿瘤的抵抗,是一种主动免疫治疗方法。对于已经发生癌症的患者来说,治疗性疫苗或可延长他们的生存期,成为救命稻草。肿瘤疫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究竟“优秀”在何处呢?肿瘤疫苗组成因素[1]首先,治疗性肿瘤疫苗可通过主动免疫方式诱导全身性的特异性抗瘤效应,与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相比,作用范围更广泛,特别适用于多发病灶性肿瘤、广泛转移性瘤或非实体性肿瘤(如白血病);其次,肿瘤疫苗可调动机体自身的力量达到抗肿瘤作用,与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相比不良反应小、特异性高。尽管各种治疗性肿瘤疫苗的设计思想各不相同,诱导免疫应答的方式不同,抗瘤效应各有特点,但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制备,都是围绕如何提高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以及如何打破肿瘤免疫耐受这一最关键的核心问题展开的。一种理想的肿瘤疫苗不但能够诱导主动性免疫,刺激荷瘤宿主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同时还应当是安全的和无不良反应的;不仅能特异性地消除扩散的肿瘤细胞,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能提供保护性的预防肿瘤复发的长期免疫记忆功能。02肿瘤疫苗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肿瘤疫苗通过利用肿瘤细胞相关抗原,来唤醒人体针对癌症的免疫系统功能。目标是预防和治疗癌症,或防止癌症的复发。而肿瘤疫苗想在人体中发挥作用,离不开人类MHC(即HLA复合体)的抗原呈递过程。肿瘤疫苗的作用过程为:通过皮下/肌肉注射使抗原进入机体内,被DC细胞摄取。DC细胞通过淋巴管的归巢进入淋巴结,在淋巴结中存在有大量初始T细胞。通过与APC细胞表面的MHC I/II 类分子结合,初始T细胞被激活为CD8或CD4阳性T细胞。激活的T细胞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肿瘤部位,从而实现对肿瘤细胞的杀伤。T细胞激活与肿瘤细胞杀伤机制[2]03百奥赛图可提供肿瘤疫苗相关临床前安全性及药效评价在进行临床试验之前,疫苗与治疗性药物一样,也需要进行临床前动物安全性评价。临床前动物安全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相关动物来考察疫苗的安全性,包括对免疫器官和其他毒性靶器官的影响、毒性的可逆性,以及与临床相关的参数,预测其在大规模人群中使用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降低临床试验受试者和临床使用者承担的风险,并为临床试验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百奥赛图具有完善的临床前药效评价平台,能够从小鼠免疫,肿瘤药效,免疫原性评估提供肿瘤疫苗临床前评价一站式服务,评估抗肿瘤免疫反应。百奥赛图服务能力概览肿瘤药效稳定的肿瘤模型减小对试验设计和疫苗评价的影响,治疗给药与rechallenge实验检测疫苗有效性。 细胞免疫1. 可采用ICS、ELISA、Luminex、MSD等方法检测细胞因子。2. ELISPOT检测T细胞免疫反应Positive Control:加入工作浓度的阳性刺激物;Negative Control:细胞浓度跟实验孔保持一致,不加阳性刺激物;Background:加入不含细胞的培养基,不加阳性刺激物。3. 可用FACS方法检测T/B/NK细胞以及各T细胞亚群比例小鼠肿瘤模型TILS检测与细胞分型生物标记物免疫细胞及小鼠体内标记物4. 此外,我们还能提供体外T细胞杀伤、四聚体检测等服务。体液免疫百奥赛图能够定制化进行肿瘤特异性抗体检测的ELISA方法开发和方法学验证。04百奥赛图上市多款HLA人源化小鼠我们使用HLA人源化小鼠细胞能呈递和识别与人类呈递的表位相似或相同的肽表位。百奥赛图已上市多款HLA人源化小鼠,可助力疫苗领域的研发。下面以B-HLA-A2.1 mice的数据为例:IFN-γ ELISA实验检测B-HLA-A2.1小鼠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将9-10周龄雌性 B-HLA-A2.1小鼠分为 PBS 组,Group2和Group 3 (n=2)共三组 ,在小鼠双腿内侧肌肉接种 PBS 或疫苗。最后一次免疫三周后处死小鼠。取小鼠脾细胞,用单肽或与靶标无关的多肽作为阴性对照(NC)或anti-mCD3作为阳性对照刺激,然后测定 IFN-γ 的分泌量。各组间体重无显著差异(数据未显示)。(A) 显示用阴性对照、肽疫苗或阳性对照刺激后的免疫小鼠脾细胞。(B) IFN-γ分泌量。结果表明,B-HLA-2.1小鼠为疫苗的体内评价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临床前模型。其他相关品系详细信息,可访问百奥动物官网查询或咨询BD。参考资料:[1] Hu Z, Ott PA, Wu CJ. Towards personalized, tumour-specific, therapeutic vaccines for cancer. Nat Rev Immunol. 2018 Mar;18(3):168-182.[2] Hollingsworth RE, Jansen K. Turning the corner on therapeutic cancer vaccines. NPJ Vaccines. 2019 Feb 8;4:7.

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长与老龄化的加剧,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其疾病死亡率一直高居首位。近年来,免疫治疗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基于免疫治疗的新药开发和标志物探索,成为了当前肿瘤研究的热点,这也对临床前研究中动物模型的建立和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以后,人类的生物医学研究主要受限于生物体的复杂性,这使得临床前利用模式动物对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人与小鼠的物种差异和免疫排斥特性,简单的基因改造手段无法在小鼠身上创造出一个和人类免疫系统相似的免疫环境。如小鼠同种异体移植瘤模型、基因工程小鼠、人源性细胞系移植瘤模型、人源性肿瘤组织移植瘤模型等动物模型均缺乏人免疫系统及肿瘤免疫微环境,极大地限制了免疫机制及免疫治疗的转化研究。因此,既可以模拟人肿瘤特征又同时存在“人源化”免疫系统的免疫重建小鼠模型就成为了免疫肿瘤研发中的优质模型。目前应用于临床前的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将成熟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PBMC)通过腹腔或者尾静脉注入免疫缺陷小鼠体内重建人的免疫系统,即hPBMC型;另一类是将人CD34+造血干细胞(HSC)通过腹腔或者尾静脉注入免疫缺陷小鼠,同样实现了人类免疫系统的重建,即HSC(CD34+)型;还有一类是移植胎儿胸腺和胎肝到经过辐照的重度免疫缺陷小鼠肾包膜下,同时接种人的骨髓造血干细胞进行免疫重建,即BLT模型。本文将重点介绍HSC免疫系统重建的小鼠模型。三种方式免疫重建小鼠[1]HSC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共同祖先。HSC的分化依赖于骨髓和胸腺造血微环境,部分分裂增殖以维持数量相对恒定,部分增殖分化成表面标志为CD34+/CD38+的定向干细胞,包括淋巴系祖细胞(CLP)和髓系祖细胞(CMP)。CLP继续分化为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CMP进一步分化为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HSC发育为成熟免疫细胞的每一阶段均需多种细胞因子的参与。造血干细胞的发育[2]免疫重建模型构建的第一步是要构建免疫缺陷小鼠模型。我们使用的B-NDG小鼠为百奥赛图自主研发的,缺乏成熟的T、B、NK细胞的重度免疫缺陷小鼠模型,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免疫缺陷程度高、适合人源细胞或组织移植的工具小鼠。第二步即是在B-NDG及B-NDG衍生小鼠的基础上移植入人的免疫细胞、造血干细胞等,构建免疫系统重建小鼠,以能够更好的模拟人的免疫系统,进行免疫学研究和免疫药物评价。免疫重建小鼠模型可用于研究肿瘤在肿瘤微环境中的生长情况以及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可应用于血液疾病、肿瘤免疫、造血和免疫学、人类疾病感染模型,以及免疫抑制剂、双特异性抗体等药物药效评价、ADCC效应功能等的研究。那我们是如何使用B-NDG小鼠建立HSC免疫重建模型,构建后的模型数据又是如何呢?将1.5×105 CD34+ HSC 细胞接种到辐射后的B-NDG免疫缺陷小鼠体内,会使HSC发育成T、B、NK细胞等,从而建立了人的固有免疫系统和淋巴细胞。HSC免疫重建模型相对来说,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时间较晚,小鼠的生存期较长。那么拿到HSC(CD34+)型的模式小鼠又能做些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如图所示,在B-NDG小鼠上进行CD34+免疫重建,静脉注射5×105 Raji-Fluc细胞,5天后再给小鼠静脉注射人源PD-1抗体,2天后可见抗体对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HSC(CD34+)重建的B-NDG小鼠是CDX药效试验的有效模型。此外,我们也可以利用此模型进行双特异性抗体药效评价或者免疫检查点药物和其他药物联用,比如PD-L1抗体与CD47抗体联合用药,这不仅能达到验证人的抗体药效作用,同时由于使用的是人源细胞系或PDX样本,且免疫系统环境高度人源化,实验结果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参考价值。但这种重建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小鼠体内缺乏人的细胞因子,人类干细胞在小鼠体内发育受限等。于是研究人员也尝试通过基因工程敲入人的细胞因子基因来代替小鼠的基因,可以使组织、细胞中人类细胞因子适当表达[3]。huHSC-B-NDG hIL15 miceIL15(interleukin 15)是一种编码白细胞介素家族蛋白的多效细胞因子,在先天性和适应性细胞稳态以及外周免疫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IL15支持先天淋巴样细胞的发育,通过对IL15转基因小鼠和IL15敲除小鼠的研究表明,IL15在NK细胞、自然杀伤性T细胞(NKT)和记忆性CD8+T细胞的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移植人造血干细胞(HSCs)的小鼠模型表明,人IL15是移植后人NK细胞发育所必需的细胞因子。人NK细胞发育示意图[4]百奥动物开发了B-NDG hIL15小鼠,将人IL15基因的编码序列(CDS)插入小鼠IL15基因的5’UTR后,使小鼠表达人的IL15,但不表达鼠的IL15。该小鼠具有B-NDG小鼠背景,同时表达人IL15,将人HSCs移植到B-NDG hIL15小鼠,不管是成体鼠还是新生鼠,与B-NDG小鼠相比,人NK细胞的重建率都有明显提高。B-NDG hIL15小鼠可以用来研究人NK细胞的发育与功能、评价依赖NK细胞发挥作用特别是具有ADCC功能的抗体药效的有力工具。在B-NDG hIL15小鼠中移植CD34+ HSCs增强人NK细胞的重建(成体鼠)雌性6周龄的B-NDG小鼠(n=17)和B-NDG hIL15小鼠(n=19)分别经1.6Gy照射后,通过尾静脉注射人HSCs (1.5E5),在不同的时间点取外周血检测各类型人免疫细胞的重建水平。结果显示:与B-NDG小鼠相比,B-NDG hIL15小鼠中重建的人NK细胞比例显著性增高,从重建2周到14周都能比较稳定地维持较高比例。利用人HSCs重建人免疫系统的B-NDG hIL15小鼠肿瘤模型能有效验证抗人CLDN18.2抗体的药效(成体鼠)5周龄的B-NDG hIL15小鼠经1.2 Gy照射后,通过尾静脉注射人HSCs (1.5E5), 6周后皮下注射人CLDN18.2过表达的人肺癌B-hCLDN18.2 A549细胞(1E7),7天开始腹腔注射抗人CLDN18.2抗体(zolbetuximab,内部合成),每周取外周血检测人NK细胞和T细胞的重建水平,实验终点时取肿瘤组织检测浸润的人NK细胞和T细胞水平。结果显示:在重建人免疫系统的B-NDG hIL15小鼠肺癌模型中,抗人CLDN18.2抗体能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肿瘤抑制率是36.2%;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都能检测到较高水平的人NK细胞;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也能检测到人T细胞,但人T细胞的重建较人NK细胞重建较慢,在外周血中的人T细胞水平维持逐渐升高的趋势。若想减少CD34+ HSC细胞数量的使用,可以使用新生鼠进行免疫重建实验。新生鼠免疫重建实验新生鼠与成体鼠HSC免疫重建对比使用新生鼠移植人CD34+ HSCs重建人免疫系统的方法与特点在新生的B-NDG hIL15小鼠中移植人CD34+ HSCs能重建功能性人NK细胞出生后24-48h的B-NDG小鼠(n=10)和B-NDG hIL15小鼠(n=10)分别经1.0、0.9 Gy辐射后,通过颞静脉注射人CD34+ HSCs (3E4),在不同的时间点取外周血检测各类型人免疫细胞的重建水平。结果显示:与B-NDG小鼠相比,B-NDG hIL15小鼠中重建的人NK细胞比例显著性增高,从重建6周到18周都能比较稳定地维持较高比例。此外,通过将不同种类的肿瘤细胞系移植入免疫重建的小鼠的体内构建的CDX模型,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小鼠模型模拟人体内免疫系统的响应情况,为研究肿瘤在人体内的生长状态提供了最优模型。百奥动物开发了一系列免疫系统重建的小鼠模型,huHSC-B-NDG hIL15 mice目前保持大量稳定现货供应,欲购从速!百奥赛图自主开发的B-NDG系列小鼠,其成熟的T、B和NK细胞全部缺失,是目前公认的免疫缺陷程度高、非常适合人源细胞或组织移植的工具小鼠,在此基础上百奥动物开发了一系列二代鼠,详情可访问百奥动物官网了解,如有需要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参考文献:[1] De La Rochere P, etc. Humanized Mice for the Study of Immuno-Oncology. Trends Immunol. 2018 Sep;39(9):748-763.[2] Reya T, etc. Stem cells, cancer, and cancer stem cells. Nature. 2001 Nov 1;414(6859):105-11. [3] Rongvaux A, etc.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of human innate immune cells in a humanized mouse model. Nat Biotechnol. 2014 Apr;32(4):364-72. [4] Fehniger, etc. Interleukin 15: biology and relevance to human disease. Blood 97, 14-32.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简称AD,也被称作eczema)是一种慢性炎症皮肤病,常常始发于儿童时期,但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病。AD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过度活跃的免疫系统、皮肤屏障破损、环境刺激(如肥皂、洗涤剂、尘螨等)、情绪压力、感染等。Atopic指“对过敏原敏感”。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1) 抗炎抗痒的类固醇类药物:可的松等;2)免疫抑制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甲氨蝶呤等;3) 抗组胺类药物:Loratadine等;4) 生物药:Dupilumab抗体(IL-4和IL-13抑制剂)等。II型炎性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在AD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越来越多的AD新药研发聚焦在这些信号通路上(图1)。图1. AD病理及其获批生物药的靶点[1]IL-31主要由Th2细胞和先天免疫细胞分泌。IL-31受体由IL-31RA和OSMRb组成,表达于周围感觉神经、皮肤角质细胞和免疫细胞。相应的,IL-31R与IL-31相互作用,会导致瘙痒、皮肤屏障受损和炎症,以及其他炎性因子的分泌。 TSLP (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 最早从小鼠胸腺基质细胞系中发现,主要表达于活化的肺和肠表皮细胞,也被成为“警报素”(alarmin)。其受体为由TSLPR和IL-7Ra组成的异源二聚体。TSLP可诱导II类免疫反应,也可直接作用于感觉神经元引起瘙痒。IL-33是另一种警报素,与TSLP一起加强II类炎症反应。 IL-22由活化的T细胞,主要是Th22和Th17细胞表达。其受体由IL-22R1(也被称为IL-22RA1)和IL-10RB组成。与IL-22中和抗体相比,IL-22R1的阻断抗体可能是更好的治疗方法。IL-22R1只表达在少部分细胞上,不表达在免疫细胞上,从而可避免系统性的免疫激活或抑制。同时,阻断IL-22R1同样阻止了与IL-22类似的IL-20和IL-24效应,它们与IL-22共表达,都通过IL-22R1来传导下游信号。图2. IL-22配受体结构[2]Th2细胞因子(如IL-4, IL-13)会活化B细胞分泌IgE抗体,同时,皮肤损伤增加了免疫系统暴露于环境过敏原的机会。循环中IgE水平与AD紧密相关。IgE受体由结合配体的α链、含有ITAM结构域进行信号传导的γ链、以及稳定受体的β链组成。图3. 抗原结合的IgE引发FcεRI受体偶联[3]靶向AD相关细胞因子及其免疫通路的生物药主要有数据整理自Cortellis数据库百奥动物自主研发了一系列AD相关细胞因子及其信号通路的靶点人源化小鼠,助力特异性皮炎药物的临床前开发。B-hIL31/hIL31RA/hOSMR mice 图4. 种属特异性IL-31, IL-31RA和OSMR基因表达。鼠IL-31的mRNA在野生型小鼠中被检测到;而人IL-31的mRNA仅在纯合B-hIL31 mice中被检测到。鼠IL-31RA的mRNA在野生型小鼠中被检测到;而人IL-31RA的mRNA仅在纯合B-hIL31RA mice中被检测到。鼠OSMR的mRNA在野生型小鼠中被检测到;而人OSMR的mRNA仅在纯合B-OSMR mice中被检测到。OSMR蛋白在纯合B-OSMR mice中被检测到。图5. 人IL-31引发B-hIL31/hIL31RA/hOSMR mice瘙痒。对纯合B-hIL31/hIL31RA/hOSMR mice (雌性,n=3)在第0、3、7、10天用hIL-31刺激,并记录每次打入hIL-31后3小时内的抓挠次数。hIL-31成功引发B-hIL31/hIL31RA/hOSMR mice瘙痒。靶向IL-31的抗体药物处理显著缓解了瘙痒。B-hTSLP/hTSLPR/hIL7R mice 图6. 脾脏中种属特异性TSLPR表达分析。对于cDC, pDC和非DC细胞亚群,mTSLPR蛋白只在野生型小鼠和B-hIL7R小鼠中检测到;hTSLPR蛋白仅在B-hTSPLP/hTSLPR小鼠和B-hTSLP/hTSLPR/hIL7R mice中检测到。骨髓中TSLPR表达也有相同的种属特异性。图7. 脾脏中种属特异性IL7R表达分析。mIL7R蛋白只在野生型小鼠和B-hTSPLP/hTSLPR小鼠中的非DC细胞中检测到;hIL7R蛋白仅在B-hIL7R小鼠和B-hTSLP/hTSLPR/hIL7R mice的非DC细胞中中检测到。骨髓中IL7R表达也有相同的种属特异性,且在pDC和非DC细胞中都可以检测到。 图8. 小鼠的TARC(CCL17)可被相应种属的TSLP诱导表达。用FLT3L诱导骨髓产生DC细胞,并用人或鼠的TSLP进行体外刺激。DC细胞分泌的TARC浓度由ELISA来测量。mTARC仅可被hTSLP在纯合B-hTSLP/hTSLPR mice和B-hTSLP/hTSLPR/hIL7R mice中诱导,且后者表达量更高;mTARC仅可被mTSLP在野生型和B-hIL7R mice中诱导,且前者表达量更高。B-hIL33/hTSLP/hTSLPR mice图9. 种属特异性IL-33和TSLP的表达。卡泊三醇涂抹于小鼠耳部7天,用ELISA分析耳朵IL-33和TSLP的表达。mTSLP和mIL-33在野生型C57BL/6小鼠中表达,而hTSLP和hIL-33仅在纯合B-hIL33/hTSLP/hTSLPR mice中表达。B-hIL10RB mice图10. 种属特异性IL-10RB基因表达。鼠IL-10RB的mRNA在野生型小鼠中被检测到;而人IL-10RB的mRNA仅在纯合B-hIL10RB mice中被检测到。图11. 种属特异性IL-10RB的表达。收集脾脏和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IL-10RB的表达。mIL-10RB在野生型小鼠中检出,hIL-10RB仅在纯合B-hIL10RB mice小鼠中表达。B-hIgE/hFCER1A mice图12. 种属特异性IgE的表达。体内用LPS刺激后收集骨髓中的嗜碱性粒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种属特异性IgE抗体。mIgE只在野生型小鼠中表达,而hIgE仅在纯合B-hIgE/hFCER1A mice中表达。图13. 种属特异性FCER1A的表达。收集骨髓中的嗜碱性粒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种属特异性FCER1A表达。mFCER1A只在野生型小鼠中表达,而hFCER1A仅在纯合B-hIgE/hFCER1A mice中表达。AD相关人源化小鼠列表P.S. 特异性皮炎与银屑病同属炎症性皮肤病,那它们有什么区别呢?从症状上,特异性皮炎伴有强烈的瘙痒,且易发于手肘、膝盖的内侧,表现为皮肤渗漏结痂;而银屑病没有那么痒,多出现在外侧,表现为鳞状皮肤。从疾病机制上来说,特异性皮炎与Th2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强相关;而银屑病主要由Th17细胞及其产生的IL-17驱动。由于特异性皮炎没有IL-17协助产生抗菌蛋白,其更容易产生皮肤感染。此外,AD病人常伴有高血清水平IgE,但银屑病病人没有。参考资料1. Ratchataswan, Thanaporn et al. “Biologics for Treat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 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In practice vol. 9,3 (2021): 1053-1065. doi:10.1016/j.jaip.2020.11.0342. Sabat, R., Ouyang, W. & Wolk, K. Therapeutic opportunities of the IL-22–IL-22R1 system. Nat Rev Drug Discov 13, 21–38 (2014). https://doi.org/10.1038/nrd41763. Pullen, Nicholas A et al. “The Fyn-STAT5 Pathway: A New Frontier in IgE- and IgG-Mediated Mast Cell Signaling.”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vol. 3 117. 11 May. 2012, doi:10.3389/fimmu.2012.00117

肿瘤相关髓系细胞(tumor-associated myeloid cells, TAMC)是肿瘤微环境(TME)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异质性,在肿瘤微环境中可以发挥不同,甚至是相反的作用,如免疫抑制或免疫刺激。靶向TAMCs作为单一疗法或与化疗、免疫疗法联合应用的研究正在火热进行中。深入研究TAMCs在肿瘤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将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方法。研究最多的肿瘤相关髓系细胞包括单核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树突状细胞(DC)、癌症相关循环中性粒细胞、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s)和骨髓来源抑制细胞(MDSCs)。TAMC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淋巴细胞行为进而形成免疫刺激或免疫抑制性TME,从而抑制或促进包括肿瘤细胞的恶性克隆进化、生长、存活、侵袭、播散和转移、血管生成在内的各个肿瘤发展阶段。单核细胞单核细胞是一组异质性的单核吞噬细胞,分为经典型单核细胞、中间型单核细胞和非经典型单核细胞,在炎症期间循环外周血中发挥先天免疫功能。肿瘤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单核细胞亚群表现出不同甚至相反的作用。从机制上讲,中间型单核细胞经肿瘤细胞刺激后,促炎细胞因子TNF- α和白细胞介素12(IL-12)的产生增加,而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产生减少,并对肿瘤细胞产生直接的细胞毒性,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经典型单核细胞产生VEGF,促进肿瘤细胞外渗,导致转移。相比之下,非经典型单核细胞在吞噬肿瘤细胞衍生微粒后被激活,从而减少肿瘤细胞的转移。肿瘤中单核细胞的功能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巨噬细胞作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在组织稳态和炎症中起着关键作用。巨噬细胞分为两个主要亚群,M1和M2巨噬细胞,在功能上是异质的。M1巨噬细胞是对抗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具有很强的抗原呈递能力诱导强烈的Th1反应。在脂多糖(LPS)、IFN-γ和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的作用下,M1巨噬细胞经历经典激活,并优先分泌抗菌分子和促炎细胞因子。M2巨噬细胞在限制免疫反应、诱导血管生成和组织修复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在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3(IL- 13)、IL-10和CSF-1的作用下,M2巨噬细胞发生选择性激活并优先分泌抗炎细胞因子。TAMs在肿瘤中的作用树突状细胞(DC)DC是最有效的抗原呈递细胞(APCs),连接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在生理条件下具有表型和功能异质性。在对微生物感染的反应中,细胞外微生物蛋白通常被成熟DC吞噬或内吞,并通过MHC II分子呈递给CD4+ T细胞。相比之下,胞质微生物蛋白通常通过MHC I分子呈现给CD8+ T细胞。TME浸润的DC包括不同发育阶段的树突状细胞亚群,这些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根据不同的细胞亚群和肿瘤分期,发挥免疫刺激或免疫抑制作用。DC在肿瘤中的作用粒细胞粒细胞可大致分为癌症相关循环中性粒细胞、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s)以及其他中性粒细胞。癌症相关循环中性粒细胞这些与癌症相关的循环中性粒细胞由功能异质性亚群组成,是循环外周血的多形核吞噬细胞,具有对抗微生物病原体的先天免疫功能。在癌症患者中,特别是在晚期和转移后,循环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高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与侵袭性癌症相关。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s)研究表明TME中的TANs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外渗和迁移,在肿瘤发展和转移中起着关键作用。TANs可释放弹性蛋白酶等颗粒内容物,促进肿瘤增殖和侵袭细胞;分泌IL-1β和MPPs促进肿瘤细胞外渗到转移前壁龛,从而促进癌细胞的扩散;激活TLR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黏附、侵袭和转移。除促肿瘤作用外,TANs还被证明通过产生ROS和TRAIL介导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研究也表明TANs与TME中的淋巴细胞相互作用并调节其功能。其他粒细胞除了嗜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其他类型的粒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和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s),对肿瘤也有影响。研究表明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肿瘤活性,对各种癌细胞都表现出直接的或间接的细胞毒性,从而抑制肿瘤生长。中性粒细胞在肿瘤中的作用骨髓来源抑制细胞(MDSCs)MDSCs是一组异质性的髓系祖细胞和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未成熟髓系细胞,它们在血管中循环。在感染时,MDSCs迅速扩张并分化为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在调节免疫反应和组织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肿瘤相关的MDSC由两个主要亚群体组成,粒细胞骨髓来源抑制细胞(GrMDSCs)和单核细胞骨髓来源抑制细胞(MoMDSCs)。GrMDSCs在表型和形态上与中性粒细胞相似,MoMDSCs在表型和形态上与单核细胞相似,研究表明GrMDSCs和MoMDSCs均参与T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MDSCs及其亚群在肿瘤中的作用髓系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调节这些髓系细胞的发育、成熟和功能有助于发现新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然而,由于各种可互换亚群的复杂性和可塑性,这些髓系细胞执行重叠或相反的功能,目前控制TAMCs行为的分子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尚不清楚。为进一步阐明髓系细胞各亚群在不同癌症中的功能,并确定其促肿瘤和抗肿瘤活性相关的分子机制,百奥动物自主研发一些列髓系靶点人源化小鼠,助力深入了解髓系细胞的复杂性,并设计新的肿瘤靶向治疗方法。B-hTREM2 mice(C) 基本信息体内药效抗人TREM2抗体在B-hTREM2(C)小鼠中的抗肿瘤活性。纯合子B-hTREM2(C)小鼠(雌性,10周龄,n=6)小鼠皮下接种小鼠乳腺癌EMT-6细胞。当肿瘤体积达到约50-80 mm3时,对小鼠进行分组,然后使用抗人TREM2抗体进行治疗。如图A所示,抗人TREM2抗体在B-hTREM2(C)小鼠中有效地控制肿瘤生长,证实B-hTREM2(C)小鼠模型是抗人TREM2抗体临床前体内药效评估的优质模型。数值以平均值±SEM表示。B-hCD36 mice基本信息体内药效抗小鼠PD-1抗体和抗人CD36抗体联合治疗在B-hCD36小鼠中的抗肿瘤活性。纯合子B-hCD36小鼠(雌性,7周龄,n=5)小鼠皮下接种小鼠结肠癌MC38细胞。当肿瘤体积达到约60 mm3时,对小鼠进行分组,然后使用抗体进行治疗。如图A所示,抗体组合在B-hCD36小鼠中有效地控制肿瘤生长,证实B-hCD36小鼠模式是抗CD36抗体临床前体内药效评估的优质模型。数据来自合作者,数值以平均值±SEM表示。B-hPD-1/hPD-L1/hVSIR mice基本信息蛋白表达分析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野生型C57BL/6小鼠和纯合子B-hPD-1/hPD-L1/hVSIR小鼠中种属特异性PD-1和PD-L1的表达。用抗CD3ε抗体体内刺激野生型C57BL/6小鼠和纯合子B-hPD-1/hPD-L1/hVSIR小鼠,收集脾细胞并进行流式分析。结果显示:小鼠PD-1和PD-L1在野生型C57BL/6小鼠中检测到。人PD-1和PD-L1只在纯合子B-hPD-1/hPD-L1/hVSIR小鼠中检测到,而在野生型C57BL/6小鼠中检测不到。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野生型C57BL/6小鼠和纯合子B-hPD-1/hPD-L1/hVSIR小鼠中种属特异性VSIR的表达。取野生型C57BL/6小鼠和纯合子B-hPD-1/hPD-L1/hVSIR小鼠脾细胞进行流式分析。结果显示:小鼠VSIR仅在野生型C57BL/6小鼠中检测到。人VSIR只在纯合子B-hPD-1/hPD-L1/hVSIR小鼠中检测到,而在野生型C57BL/6小鼠中检测不到。髓系靶点人源化小鼠列表参考资料:1. Aixia Dou, Jing Fan. Heterogeneous Myeloid Cells in Tumors. Cancers (Basel). 2021 Aug; 13(15): 3772.2. Sijin Cheng, Ziyi Li, et al. A pan-cancer single-cell transcriptional atlas of tumor infiltrating myeloid cells. Cell. 2021Feb; 184, 792–809.

导读1 月 13 日,罗氏制药中国宣布,全球首个获批的靶向 CD79B  ADC注射用维泊妥珠单抗(Polatuzumab Vedotin /优罗华)两项适应症获 NMPA 批准,是自CD20靶向药物(如利妥昔单抗)获批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外,20 多年来国内唯一获批用于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 一线治疗的创新靶向药物。这两项适应症分别为:联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和泼尼松适用于治疗既往未经治疗的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联合苯达莫司汀和利妥昔单抗用于不适合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复发或难治性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ADC药物近年来已成为一类强大的肿瘤治疗药物,并在血液肿瘤疾病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国内机遇与挑战下,CD79B ADC药物有望为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及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研究背景B细胞是自身免疫中的主要效应细胞,主要功能为产生抗体、在T细胞协助下生成促炎细胞因子。B细胞受体(B-cell receptors,BCR)位于B细胞膜表面,是一种多蛋白复合物,对B细胞的抗原识别和信号转导至关重要。B细胞信号控制着免疫突触的形成、细胞骨架的重组、形态变化和细胞迁移,影响着抗原亲和力区分和抗原内吞和呈递等诸多关键功能,一旦BCR信号传导发生异常,将可能导致B细胞相关疾病,包括B细胞恶性肿瘤,免疫缺陷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1]。图1.  B 细胞受体信号通路[2]抗原结合B细胞受体(BCR)诱导信号复合物的形成,该复合物由CD79A和CD79B胞内端ITAM残基的磷酸化引发。由PI3K途径介导的抗原非依赖性(tonic)BCR信号转导对于成熟B细胞的存活和各类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非常重要[2]。CD79是B细胞受体(BCR)的组成部分中参与信号转导的异源二聚体分子,由CD79A(也称为Igα)和CD79B(也称为Igβ)两条肽链组成。CD79A是前B细胞受体(preBCR)的信号组成部分之一。最新研究发现CD79A与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和B细胞前体(BCP)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复发有关[3];CD79B是一种B细胞表面抗原,是BCR的组成部分,CD79B几乎在所有B细胞表面表达,对BCR的表达与转运至胞膜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多种B细胞NH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上均有较高表达,具有广泛性杀伤B细胞肿瘤的作用机制。CD79A和CD79B也协同调节成熟B细胞的凋亡;因此,CD79A和CD79B在BCR的内化与提呈中发挥重要功能。同时临床前研究也验证了以CD79B作为结合位点,比靶向CD79A更加高效,因此CD79B成为发挥ADC作用机制理想的治疗靶标,能够通过精巧的内吞作用并转运到富含蛋白酶的溶酶体样区室,从而有效递送载荷药物并引起靶向的细胞毒杀伤[4]。CD79靶点药物在研进展针对CD79B靶点开发的药物有单抗,双特异性抗体和ADC药物。目前全球已披露三款靶向CD79B的免疫治疗药物,第一款于2019年6月获FDA批准上市的Polatuzumab vedotin,是目前唯一获批(FDA、EMA)靶向CD79B的ADC药物,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另一款靶向CD79B的ADC药物IIadatuzumab vedotin(DCDS-0780A),同样来自罗氏,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除了两款治疗淋巴瘤的ADC药物,还有一款靶向CD79B的PRV-3279是双特异性抗体(CD32B×CD79B),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处于临床II期。数据来源于科睿唯安随着研究的深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靶点将不断被发现,CD79A/B可作为人B细胞活化的有效抑制剂靶点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针对一系列疾病靶点的研究机理,BioMice百奥动物自主开发了CD79靶点人源化小鼠,可以为该靶点药物的开发提供有效的临床前药效评价工具,助力靶向药物研究。B-hCD79A mice基本信息蛋白表达分析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野生型C57BL/6和纯合B-hCD79A小鼠中CD79A的蛋白表达。收集野生型C57BL/6和纯合B-hCD79A小鼠的脾细胞,并用种属特异性抗CD79A抗体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由于mCD79A抗体人鼠交叉识别,所以鼠CD79A在野生小鼠和纯合B-hCD79A小鼠中可以检测到;B-hCD79B mice基本信息mRNA表达分析用RT-PCR分析纯合B-hCD79B小鼠中CD79B基因的种属特异性表达。mCD79B mRNA的表达仅在野生型小鼠的脾细胞中检测到,而hCD79B mRNA的表达只在纯合B-hCD79B小鼠中检测到,野生型小鼠中检测不到。蛋白表达分析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野生型C57BL/6和纯合B-hCD79B小鼠中CD79B的蛋白表达。收集野生型C57BL/6和纯合B-hCD79B小鼠的脾细胞,并用种属特异性抗CD79B抗体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由于mCD79B抗体人鼠交叉识别,所以鼠CD79B在野生小鼠和纯合B-hCD79B小鼠中可以检测到;参考文献[1] Musette P, Bouaziz J. B Cell Modulation Strategies in Autoimmune Diseases: New Concepts. Front Immunol 2018;13(9):622.[2] Burger J A, Wiestner A. Targeting B cell receptor signalling in cancer: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advances[J]. Nat Rev Cancer, 2018, 18(3): 148- 167.[3] Lenk L, Carlet M, Vogiatzi F, Spory L, Winterberg D, Cousins A, et al. CD79a promotes CNS-infiltration and leukemia engraftment in pediatric B-cell precurs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Commun Biol. 2021;4(1):73.[4] Polson AG, et al. Blood. 2007‘110(2):616–623

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是研究人造血和免疫功能的有力工具。在B-NDG小鼠或B-NDG hIL15小鼠中移植人CD34+ HSCs后,可以很好地重建人淋系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用于各类淋系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及药效评价。但在这些人源化小鼠模型中,人髓系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和红细胞等重建不足,主要原因是促进各类髓系细胞重建的细胞因子在人和鼠之间的交叉反应不足。已有的数据表明:人细胞因子IL3、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 和人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 在小鼠中的表达可以促进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的发育与分化;人血小板生成素(THPO)能促进功能性人造血干细胞维持其多向分化潜能并促进其在小鼠骨髓中的长期植入。‍成熟血细胞的寿命是有限的,需要不断更新。造血从骨髓中一小部分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开始。造血程序异常会破坏体内平衡,并促使骨髓、血液或外周淋巴器官中中间祖细胞或成熟细胞的积累,从而导致各种恶性肿瘤。图1.造血作用机制[1]IL31981年Ihle等发现ConA刺激小鼠脾细胞的培养上清中含有一种因子,能提高裸鼠脾脏淋巴细胞成熟标志物20-α-羟固醇氢酸阳性率。这个因子被称为白细胞介素3 (IL-3);因其功能可刺激多功能干细胞和多种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又称为多重集落刺激因子(multi-CSF)。IL-3可刺激皮肤上皮细胞、CD4-CD8-TCRαβ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增殖,并阻止肥大细胞发生程序性细胞死亡等。GM-CSFGM-CSF,又称CSF-2,是一种分泌型细胞因子。GM-CSF有广泛的生理功能,主要参与髓细胞的生成和分化成熟、促进M1型巨噬细胞极化、激活中性粒细胞、参与血管形成、肿瘤进展、炎症发生等。GM-CSF的异常表达会导致过度的炎症、疼痛和组织损伤,并促进其他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新冠病毒感染通常会引起淋巴细胞减少和炎症性细胞因子的释放,炎症风暴被认为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医院正在尝试通过IL-6单抗应对新冠病毒引发的炎症风暴。但中科院魏海明教授等人的发现,GM-CSF在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中或许更重要。M-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为M-CSF,又称为集落刺激因子-1(CSF-1)。最初发现于血清、尿或其它体液中,能刺激骨髓造血细胞巨噬细胞集落的形成。M-CSF对破骨细胞的分化与调节,单核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维持活性有重要作用。THPO促血小板生成素(THPO)能够促进巨核细胞形成和分化,并向外周血释放成熟的血小板,而肿瘤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能够刺激肝脏分泌更多的THPO,因而提高癌症病患血浆血小板浓度。图2.肿瘤细胞利用血小板促进自身的侵袭和迁移[2]百奥动物将重度免疫缺陷小鼠B-NDG mice的IL3、GM-CSF、M-CSF、THPO基因的全长序列分别替换为相应人基因的全长编码序列,并通过二次基因编辑及相互交配的方式获得4种细胞因子人源化的的重度免疫缺陷小鼠,即B-NDG MGMT3 mice。移植人CD34+HSCs后,与B-NDG小鼠相比,B-NDG MGMT3 mice中各类人髓系细胞的重建明显增强,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人淋系细胞包括CD4+ T细胞、Tregs和NK细胞的重建水平也有增加。B-NDG MGMT3 mice可用于研究造血系统的发育与分化机制、研究肿瘤、自免、感染与代谢等免疫相关疾病的致病机制与药效评价。B-NDG MGMT3 mice蛋白表达分析ELISA法检测野生型B-NDG小鼠和纯合B-NDG MGMT3小鼠中种属特异性GM-CSF、CSF1和THPO的表达。采集LPS刺激小鼠血清,进行ELISA分析(n=3)。小鼠GM-CSF、CSF1和THPO仅在B-NDG小鼠(+/+)中检测到,而在B-NDG MGMT3小鼠(H/H)中检测不到。人GM-CSF、CSF1和THPO仅在B-NDG MGMT3小鼠中检测到。由于IL3主要在活化的T细胞中表达,而B-NDG背景小鼠中没有成熟的T细胞,因此在两种小鼠中均未检测到小鼠或人IL3。利用B-NDG MGMT3 mice移植人CD34+HSCs重建人淋系和髓系细胞将人CD34+HSC(3E4)分别经面部颞静脉植入出生24-72小时的B-NDG小鼠和B-NDG MGMT3小鼠(雌雄均有,n=15)。B-NDG小鼠提前经1.0 gy辐照预处理;B-NDG MGMT3小鼠不做辐照预处理。结果显示:与B-NDG小鼠相比,B-NDG MGMT3小鼠未辐照,移植人HSCs 24周后,其生存率从移植18周开始降低,24周结实验时达到42.85%;但小鼠体重明显较大,重建过程中稳定增长。B-NDG MGMT3小鼠中重建的所有淋系及髓系人免疫细胞数量从重建12周开始显著高于在B-NDG小鼠中的重建水平。B-NDG®miceB-NDG小鼠是百奥赛图自主研发,通过在NOD scid背景上敲除IL2rg基因构建而成的重度免疫缺陷小鼠。该小鼠缺乏成熟的T、B和功能性的NK细胞,并表现出细胞因子信号转导功能缺失,其重度免疫缺陷表型使得该小鼠能够被用来进行包括人免疫细胞在内的异种细胞移植实验。该模型广泛应用于肿瘤学、肿瘤免疫学、传染病和干细胞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和药物发现。免疫缺陷系列大小鼠列表参考文献[1] Springuel L, Renauld JC, Knoops L. JAK kinase targeting in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a sinuous pathway from identification of genetic alterations towards clinical indications. Haematologica. 2015 Oct;100(10):1240-53. doi: 10.3324/haematol.2015.132142. PMID: 26432382; PMCID: PMC4591756.[2] Monika Haemmerle,Rebecca L. Stone,David G. Menter. The Platelet Lifeline to Cancer: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Cancer cell. VOLUME 33, ISSUE 6, P965-983, JUNE 11, 201

2022年12月19日,Madrigal Pharmaceuticals公司宣布了resmetirom(甲状腺激素受体(THR)-β口服选择性激动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的III期临床试验的积极结果,该研究达到双主要终点与一项关键次要终点,这一新闻无疑为NASH研究领域带来了最好的新年贺礼。 NASH是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的疾病进展形式,表现为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细胞浸润和肝细胞气球样病变等症状,疾病进展可能会进一步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根据流行病学调查,NAFLD的全球患病率约为25%,NASH全球患病率约为1.5-6.5%,预计2015年至2030年期间NASH的患病率将增加63%,未来5-15年将超过丙肝感染成为等待肝移植的末期肝病的主要原因。全球NASH药物市场规模快速增长,预计2025年将达到107亿美元。NASH治疗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NASH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肥胖、II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是主要易感因素之一。但尚未有针对NASH适应症的药物在欧美等市场获批上市,仍需要复合的管理和药物联合治疗。目前治疗NASH的药物主要作用机制包括改善糖脂代谢、降低脂质毒性和细胞死亡、缓解肝脏炎症和抗纤维化等[1、2]。改善糖脂代谢药物肝脏中过量的脂肪酸导致过量能量,从而产生肝细胞的脂肪毒性代谢产物破坏肝细胞,因此减少肝内游离脂肪酸是一种潜在治疗策略。1、FXR(法尼酯 X受体)激动剂: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抑制DNL并降低胆汁酸合成。此外,FXR的激活可以抑制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进而调节甘油三酯代谢和脂质再生。2. PPARs(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包括三个亚型(PPARα、PPARβ和PPARγ),可以调节脂肪酸代谢。3. GLP-1R(胰高糖素样肽受体)激动剂:增强胰岛素分泌,以葡萄糖浓度依赖方式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减少血糖。4. THRβ(甲状腺激素受体β)激动剂:能够激活肝脏中的THRβ亚型,减少脂肪毒性改善肝功能。缓解肝脏炎症药物NASH疾病患者的肝巨噬细胞累积和炎症症状明显。1. ASK1(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抑制剂:阻断ASK1的激活,可抑制炎症发生、肝脏纤维化、胰岛素抵抗和肝脏脂质堆积等疾病过程。2. A3AR(选择性A3腺苷受体)激动剂:下调NF-κB信号通路,诱导炎性细胞凋亡。3. TLR4拮抗剂:抗炎抗纤维化。抗肝脏纤维化药物主要作用于抑制原纤维生成和纤维蛋白溶解增强两个方面。1. CCR2/5(C-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抑制剂:CCR2和CCR5介导通过募集炎症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纤维化,并激活淋巴细胞和肝星状细胞。CCR2/5抑制剂具有抗炎和抗纤维化作用。2. TGF-β(转化生长因子)抑制剂:TGF-β诱导的促纤维化减弱。3. FGF(激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类似物:FGF19类似物抑制胆汁酸合成,调节代谢平衡;FGF21类似物减少肝脏脂肪和炎症,逆转纤维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并改善脂蛋白。全球部分NASH药物研发进展针对NASH的治疗药物以代谢类药物为主,多数为小分子化合物,海外药企诺和诺德、诺华、阿利斯康等均有布局,国内歌礼制药、众生药业、东阳光药业、先为达生物处于临床I/II期阶段。也有众多药物在NASH适应症上惨遭失败,20多款药物开发终止。2022年再生元在《新英格兰医学》公布一项研究,揭示未来NASH新兴靶点CIDEB,CIDEB基因变异被发现具有保护肝脏的功能;Cell Metabolism杂志上研究论文阐明了NASH中Cholesterol与TAZ的联系,为治疗纤维化NASH提供了新的靶点;宾夕法尼亚大学在Science发表的一项研究展示了选择性抑制剂mTORC1可有效抑制NASH。相信随着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的不断提高,NASH药物开发有望迎来更多创新药物选择。数据来源:科睿唯安数据库,公开资料NASH动物模型及药效评估NASH动物模型是临床前研究的重要工具,主要分为饮食诱导、化学诱导、基因编辑动物模型以及联合诱导模型。除了之前已经构建的WD(西方饮食)诱导NASH小鼠模型、HFMCD(高脂肪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诱导的NASH小鼠模型以及联合诱导的STAM-NASH模型,百奥动物新构建出基于C57BL/6老龄鼠和B-ob/ob小鼠的GAN(Gubra-Amylin NASH)饮食诱导NASH模型。GAN饮食是一种经过改良、无反式脂肪的高脂高胆固醇高果糖饲料(含40%脂肪、20%果糖和2%胆固醇),研究表明,GAN饮食诱导的NASH动物模型更生理的模拟了人类NASH疾病的发生,在生理、代谢和组织病理学方面有良好的转化性[3]。不同性别的动物在NASH易感性和严重程度上差异很大,雄性啮齿类动物比雌性更易发生NASH,因此绝大部分的研究只选择使用雄性动物。但雌性动物特定的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对NASH的精准治疗方案同样意义重大,FDA也要求不能忽略雌性动物对NASH研究的意义。百奥动物基于C57BL/6老龄鼠构建了GAN饮食诱导的NASH模型,同时选用雌雄两性别的老年鼠进行NASH模型的开发。结果显示,老龄鼠造模周期较年轻小鼠更短,诱导12周即可出现NASH表型,21周出现纤维化,能够更好的助力NASH药物临床前研究,加速药物评估和转化进程。C57BL/6老龄鼠的NASH模型模型诱导实验动物(C57BL/6 mice,5W,M;C57BL/6 mice,56W,M/F)使用Gubra-Amylin NASH (GAN) 饮食饲养。模型验证GAN饮食诱导的老龄鼠NASH模型表现出明显的代谢紊乱GAN饮食诱导的老龄鼠NASH模型表现出代谢紊乱。(A-B)GAN饮食诱导组的体重增加。(C)GAN饮食诱导组的葡萄糖耐受能力受损。(D)C图曲线下面积。(E)GAN饮食诱导组的血浆胰岛素含量增加。N=6-10 mice per group. Data are expressed as mean ± SEM. **: p<0.01.GAN饮食诱导12周后,老龄鼠表现出比年轻小鼠更严重的NASH表型GAN饮食诱导的老龄鼠NASH模型(A)诱导12周后H&E染色的代表性图片。(B)NAS(NAFLD acticity score)评分。 Data are expressed as mean ± SEM.N=6-10 mice per group. **: p<0.01. GAN饮食诱导21周后,老龄鼠表现出比年轻小鼠更严重的纤维化GAN饮食诱导的老龄鼠纤维化(A)诱导21周后天狼星红染色的代表性图片。(B)天狼星红染色的纤维化评分。Data are expressed as mean ± SEM. N=6-10 mice per group. **: p<0.01.GAN饮食诱导21周后,老龄雄鼠肝脏中的免疫细胞浸润增加GAN饮食诱导21周后,老龄雄鼠肝脏中的免疫细胞浸润增加(A)流式细胞仪评估肝脏中单核细胞(CD11bintF4 / 80low)和kupffer细胞(CD11b+F4 / 80hi)浸润比例。(B)肝脏中不同类型免疫细胞分析。Data are expressed as mean ± SEM. N=6-10 mice per group. *P <0.05, **P <0.01, ***P <0.001.GAN饮食诱导的C57BL/6小鼠NASH模型构建及药效评价模型诱导实验动物(C57BL/6 mice,6W,M)使用Gubra-Amylin NASH (GAN) 饮食饲养。模型验证GAN饮食诱导的C57BL/6小鼠NASH模型(A)治疗下的体重变化。(B)治疗后的葡萄糖耐受能力。(C)B图曲线下的面积。(D)诱导20周后H&E染色的代表性图片。(E)NAS(NAFLD acticity score)评分。Data are expressed as mean ± SEM. N=9 mice per group. *p<0.05, **p<0.01,***p<0.001.GAN饮食诱导的B-ob/ob小鼠NASH模型构建及药效评价模型诱导实验动物(B-ob/ob mice,6W,M)使用Gubra-Amylin NASH (GAN) 饮食饲养。模型验证GAN饮食诱导的B-ob/0b小鼠NASH模型(A)治疗下的体重变化。(B)治疗后的葡萄糖耐受能力。(C)B图曲线下的面积。Data are expressed as mean ± SEM. N=9 mice per group. *p<0.05, **p<0.01,***p<0.001.GAN饮食诱导B-ob/ob小鼠的NASH及纤维化(A)诱导16周后H&E染色的代表性图片。(B)NAS(NAFLD acticity score)评分。(C)诱导16周后天狼星红染色的代表性图片。(D)天狼星红染色的纤维化评分。Data are expressed as mean ± SEM. N=9 mice per group.百奥动物NASH模型比较百奥动物可提供多款饮食/饮食化学联合诱导的NASH小鼠模型,以及基于NASH模型的药物药理药效评估服务,欢迎联系洽谈。参考资料:1. Fu Y, et al.,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Front Pharmacol. 2022 Nov 2;13:973366.2. Oseini, A.M. and Sanyal, A.J. Therapies in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 Liver Int, 2017,37: 97-103.3. Hansen, H.H., et al.,  Human translatability of the GAN diet-induced obese mouse model of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BMC Gastroenterol. 2020 Jul 6;20(1):2104. Hansen, H.H., et al., Mouse models of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in preclinical drug development. Drug Discov Today, 2017. 22(11): p. 1707-1718.5. Ibrahim, S.H., et al., Animal Models of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Eat, Delete, and Inflame. Dig Dis Sci, 2016. 61(5): p. 1325-36.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为免疫调节功能紊乱,通过自身反应性细胞和抗体可引发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产生和攻击正常组织(心脏、关节、皮肤、肺、血管、肝脏、肾脏和神经系统)[1]。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综述[1]遗传、环境、激素、表观遗传和免疫调节因素依次或同时作用于免疫系统。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自身反应性或炎症性T细胞和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这些细胞可能启动和放大各种器官的炎症和损伤。受局部因素影响,靶器官可能进一步受损。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SLE疾病负担较重,预估发病率约为8.57/10万人年,位居全球第四位[2]。其中约90%的SLE患者是女性,其余10%为男性及儿童。研究显示,SLE患者5年生存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50%~60%升高至90年代的超过90%,并在2008年~2016年逐渐趋于稳定。SLE已由既往的急性、高致死性疾病转为慢性、可控性疾病[3]。SLE传统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疟药、免疫抑制剂、富马酸酯、间充质干细胞、小剂量白细胞介素2(IL2)、生物制剂等。目前,获批上市用于治疗SLE的靶向生物药仅3种。BioMice百奥动物自主开发了一系列稳定的靶点人源化小鼠模型,能够在不同方面模拟SLE发生发展过程,为临床前开发、评价更有效的SLE治疗药物提供了相应的疾病模型,加速了相关药物的研发进程。部分模型数据展示如下:>>>B-hTWEAK/hAPRIL mice肿瘤中的TWEAK/Fn14信号通路[4]。将TWEAK与Fn14结合导致Ect2 GEF激活Cdc42,随后由Trio GEF激活Rac1,促进胶质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TWEAK/Fn14信号同时激活经典和替代NF-κB通路,诱导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粘附分子的产生。TWEAK/Fn14相互作用激活TRAF2信号通路。然后,Fn14招募一个cIAP1 TRAF2复合体。cIAP1使细胞对TNF-α敏感。TNF-α通过与TNFR1和TNFR2两种受体结合产生不同的效应。TNFR1可诱导细胞死亡,TNFR2可促进细胞增殖。BAFF和APRIL受体相互作用[5]。B细胞刺激分子BAFF和APRIL是维持B细胞和体液免疫的关键因素。BAFF和APRIL可以裂解成三聚体可溶性细胞因子,也可以组装成异构体。BAFF结合它的三个受体具有不同的亲和力:它与BAFF-R结合最强,其次是TACI,与BCMA结合较弱。APRIL是BCMA的首选配体,其次是TACI。APRIL还在细胞外基质和肿瘤或其他细胞表面与HSPG结合,触发APRIL多聚化并通过TACI实现信号传递。BAFF通过BAFF-R信号通路使用NF-κB和PI3K通路,而APRIL信号通过NF-κB通路与BCMA和TAC结合。B细胞蛋白表达分析>>>纯合B-hTWEAK/hAPRIL小鼠中种属特异性APRIL表达的流式细胞术分析。采集野生型(WT)小鼠和纯合B-hTWEAK/hAPRIL小鼠脾细胞,用抗APRIL抗体流式细胞术分析。由于抗体的交叉反应性,在WT小鼠和纯合B-hTWEAK/hAPRIL小鼠中检测到APRIL。>>>B-hBAFF mice人B细胞激活因子和增殖诱导配体抑制剂的作用机制[6]。B细胞激活因子(BAFF)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与三种受体B细胞激活因子受体(BAFF-R)、跨膜激活剂和钙调节剂和亲环配体相互作用剂(TACI)和B细胞成熟抗原(BCMA)结合不同。选择性BAFF抑制剂阻断可溶性BAFF或可溶性和膜性BAFF与其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APRIL功能完整,而BAFF/APRIL双抑制剂atacicept (TACI-Ig)阻断BAFF和APRIL与所有三种受体的相互作用。BAFF抑制会消耗B细胞并改变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选择,并可能对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蛋白表达分析>>>用ELISA法分析野生型(WT)小鼠和B-hBAFF小鼠中BAFF的表达。采集WT小鼠和杂合B-hBAFF小鼠血清,采用种属特异性BAFF ELISA试剂盒进行ELISA分析。在WT小鼠和杂合B-hBAFF小鼠(H/+)中检测到小鼠BAFF。人BAFF仅在杂合B-hBAFF小鼠中检测到。ND:检测不到。>>>B-hBAFFR mice蛋白表达分析>>>纯合B-hBAFFR小鼠中种属特异性BAFFR表达的流式细胞仪分析。取WT和纯合B-hBAFFR小鼠脾细胞,用种属特异性抗BAFFR抗体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BAFFR在WT小鼠中检测到。人BAFFR仅在纯合B-hBAFFR中检测到,而在WT小鼠中检测不到。>>>B-hBAFF/hBAFFR mice蛋白表达分析>>>流式细胞术分析纯合B-hBAFF/hBAFFR小鼠中种属特异性BAFFR的表达。从野生型(WT)小鼠和纯合B-hBAFF/hBAFFR小鼠采集脾脏、淋巴结和血液中的B细胞,用种属特异性抗BAFFR抗体流式细胞仪分析。在WT小鼠中检测到小鼠BAFFR。人BAFFR仅在纯合B-hBAFF/hBAFFR小鼠检测到,而WT小鼠(+/+)则没有。>>>B-hC1Q miceC1q在免疫稳态中具有基本的抑制作用[7]。a.在描述良好的凋亡细胞清除通路中,C1q与吞噬细胞上的各种gC1q和C1q尾部受体相互作用,导致细胞因子产生/炎症反应的调节。C1q胶原蛋白尾部与LAIR-1之间的相互作用可阻止pDCs和单核细胞产生I型ifn和炎症因子,并在稳态或炎症状态下抑制DC分化和激活。PD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Mono单核细胞,moDC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蛋白表达分析>>>ELISA法检测C1Q在野生型C57BL/6小鼠和纯合B-hC1Q小鼠中的表达。采集野生型C57BL/6小鼠和纯合B-hC1Q小鼠血清。小鼠C1Q仅在野生型小鼠中检测到。C1Q在野生型C57BL/6小鼠和纯合B-hC1Q小鼠中均可检测到。因此,推测该抗人C1Q抗体在人鼠之间具有交叉反应性。>>>B-hCLEC4C miceBDCA-2靶点全名为血液树突状细胞抗原2,也叫CLEC4C或CD303。CD303与FcRγ-链相关,在BCR样信号体中发出信号。触发CD303导致Syk的激活,SLP65的募集和PLCγ2的活性。在pDC中,PLCγ2-PKC通路可能在CD303触发后对NF-kB通路起负调控作用,并抑制IFN-I基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DC作为IFN-I的主要生产者可能在SLE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pDC衍生的I型IFN被认为在SLE的致病性中发挥重要作用。血液树突状细胞抗原(BDCA2)是一种受体,特异性表达于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pDCs上,抑制TLR7和TLR9介导的I型IFN[8,9]。蛋白表达分析>>>流式细胞术分析B-hCLEC4C小鼠中种属特异性CLEC4C表达。采集野生型C57BL/6小鼠、杂合B-hCLEC4C小鼠和纯合B-hCLEC4C小鼠脾细胞,用抗CLEC4C抗体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人类CLEC4C仅在B-hCLEC4C小鼠的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中检测到,而在野生型小鼠中检测不到。在B-CLEC4C小鼠和野生型小鼠的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中均未检测到人CLEC4C。参考资料:[1] Tsokos G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N Engl J Med. 2011, 365(22):2110-21.[2] Tian J, Zhang D, Yao X, et al. Global epidemiology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modelling study. Ann Rheum Dis. 2022 Oct 14:ard-2022-223035.[3]曾小峰,陈耀龙.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20(3):172-185.[4] Hu G, Zeng W, Xia Y. TWEAK/Fn14 signaling in tumors[J]. Tumor Biology, 2017, 39(6): 1010428317714624.[5]Samy E, Wax S, Huard B, et al. Targeting BAFF and APRIL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d other antibody-associated diseases[J]. International reviews of immunology, 2017, 36(1): 3-19.[6]Boneparth A ,  Davidson A . B-cell activating factor targeted therapy and lupus[J]. Arthritis Research & Therapy, 2012, 14(4 Supplement):S2-S2.[7]Son M, Diamond B, Santiago-Schwarz F. Fundamental role of C1q in autoimmunity and inflammation. Immunol Res. 2015;63(1-3):101-106. doi:10.1007/s12026-015-8705-6[8]Röck J, Schneider E, Grün JR, et al. CD303 (BDCA-2) signals in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 via a BCR-like signalosome involving Syk, Slp65 and PLCgamma2. Eur J Immunol. 2007;37(12):3564-3575. doi:10.1002/eji.200737711[9]Pellerin A, Otero K, Czerkowicz JM, et al. Anti-BDCA2 monoclonal antibody inhibits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activation through Fc-dependent and Fc-independent mechanisms. EMBO Mol Med. 2015;7(4):464-476. doi:10.15252/emmm.201404719

药物靶点,即药物与人体生物大分子的结合部位,是新药发现的源头。目前全世界在研的抗体类药物靶点有一千多个,如何在其中找到好的药物靶点,开发出一类新药是所有创新药企面临的共同问题。靶点基因的鉴定和验证在药物发现、开发过程中是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的一步。在哺乳动物生理学的背景下,基因敲除动物的表型研究已经成为破译基因功能及靶点验证的有力手段。与其他技术相比,基因敲除模型在药物靶点发现方面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敲除动物模拟了该靶点被完全抑制时的表型,因而能帮助我们了解该靶点在疾病中的作用,增加我们对人类正常生理过程及疾病发生机制的理解。图片来源 [1]小鼠作为在临床前生物医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式动物之一,具有诸多方面的优势[2]:小鼠和人类有着绝大部分同源序列,尽管二者在生理和免疫学存在一些差异,但基因组测序发现,小鼠和人类的~30,000个基因中,只有300个(即1%)是两个物种特有的;在一项研究中所有小鼠通常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即单一近交系或回交到同一个遗传背景)。因此,所有研究对象的基因是相同的,消除了如遗传变异和基因多态性等潜在的复杂因素影响;小鼠繁殖周期短,代际间隔小于3个月,且每窝产仔数量多,可以快速扩繁获得具有统计学意义数量的实验用鼠;在特定的研究中小鼠具有明确的病史,且所有动物可在相同的环境下饲养,排除了其对实验结果可重复性的影响;在一项特定的研究中,所有小鼠采用相同的实验方案,并可进行终点病理学的完整评估,包括检测生理参数和组织病理学分析;小鼠基因组计划已经完成且小鼠基因改造技术成熟,可以构建模拟人类疾病的转基因小鼠模型以了解发病机制及对药物的反应等研究。转基因小鼠模型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2]基因敲除小鼠模型除了可以提供表型分析信息外,其在抗体产生和鉴定方面具有两个优势。(1)与野生型小鼠相比,理论上特定基因敲除小鼠产生抗体的效率应该更高,因为敲除小鼠的免疫系统从未接触过免疫蛋白。(2)用于验证抗体特异性,“……严格控制抗体特异性,要求将野生型组织或细胞中的抗体反应性与敲除动物中的抗体反应性进行比较……”。[3] 因此,基因敲除小鼠是开发新型药物或新治疗策略非常有用的实验工具。百奥动物开发了一系列靶点基因敲除(KO)小鼠,可以满足新药开发中“靶点发现”过程的动物模型需求,助力新药研发。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700+基因敲除小鼠资源库,下面以B-IL4ra KO mice(C)为例进行部分数据介绍。B-IL4ra KO mice(C)哮喘小鼠模型构建实验动物:BALB/c,B-IL4ra KO mice(C),4-5周龄,雌性;致敏阶段:第0,7,14天腹腔注射OVA+AI(OH)3;激发阶段:小鼠在第21-25天每天接受2%的OVA雾化30分钟。检测分析(B)哮喘小鼠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免疫细胞浸润分析;(C)血清中IgE的检测;(D)肺组织的HE染色。通过对IL4RA靶点敲除小鼠的哮喘模型数据分析发现:Il4ra基因敲除后,与对照组相比,BALF中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和比例有显著性下降;血清中检测不到IgE;肺组织中浸润的炎性细胞和粘液分泌减少。这些结果证明IL4RA可以作为哮喘治疗的潜在靶点进行开发。更多小鼠数据信息,欢迎联系我们。参考资料[1] Disease Models & Mechanisms (2016) 9, 101-103. doi:10.1242/dmm.024547[2] Transgenic Res (2012) 21:327–349. doi:10.1007/s11248-011-9537-3[3] Disease Models & Mechanisms (2019) 12, dmm038224.[4] Drug Discovery Today, Volume 17, Supplement, February 2012, Pages S24-S30. https://doi.org/10.1016/j.drudis.2011.09.007

异常的脂质循环和存储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因素。富含TG(triglycerides,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如VLDL,乳糜微粒)在脂蛋白脂肪酶(LPL)的作用下将TG水解成为自由脂肪酸(FFA),进而被不同组织摄取和利用。因此,LPL对于TG代谢和脂肪分布具有重要作用,而LPL的活性受ANGPTL3, 4, 8的调节[1]。ANGPTL(Angiopoietin-like proteins,血管生成素样蛋白)家族包括8个成员,是分泌型糖蛋白,具有3个保守的结构域,即N端的信号肽、coiled-coil结构域(CCD)和C端fibrinogen-like结构域(FLD);只有ANGPTL8例外,它没有C端的FLD。对于ANGPTL3, 4, 8来说,它们都具有LPL和内皮脂肪酶(EL)的抑制结构域(specific epitope1, SE1)。图1. ANGPTL家族蛋白结构域[2]ANGPTL3主要在肝脏中表达,可抑制LPL和EL的酶活性,从而抑制TG水解,也就是抑制VLDL/乳糜微粒向TG含量低的脂蛋白(LDL, HDL)的转换,于是血浆中VLDL水平升高,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产生。另一方面,ANGPTL3的FLD可与α5β3整合素结合,引发斑块新生血管、内膜增厚和炎症等。目前为止,三类ANGPTL3抑制剂药物在开发中,分别是单抗,反义寡核苷酸(ASO)和CRISPR/Cas9基因编辑,它们可促进VLDL的水解。已有的PCSK9抑制剂可促进LDL受体循环,增强肝脏摄取LDL并抑制肝脏分泌VLDL。由于ANGPTL3抑制剂与PCSK9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不同,二者可能具有协同治疗冠心病(CHD)的作用。图2. ANGPTL3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抑制剂药物的工作机制[3]ANGPTL3的活性依赖ANGPTL8的活化,但相对稳定,不受营养状况的影响。而ANGPTL4和ANGPTL8的水平受进食状况的影响,且呈相反的关系。 禁食或运动状态下,ANGPTL4表达上调(ANGPTL8下调),使WAT中LPL的活性减弱。于是,循环中的TG就进入外周组织(如心脏和肌肉)被利用。 ANGPTL3/8复合物分泌入血,可抑制循环系统、以及氧化组织(如心脏、肌肉)中的LPL活性。喂食状态下,ANGPTL8上调(ANGPTL4下调),使得心脏和肌肉中的LPL活性受ANGPTL3/8抑制,进而使得循环中的TG进入白色脂肪组织(WAT)存储起来。 总的来说,ANGPTLs可调节LPL活性,在禁食条件下促进TG被外周组织的利用,并在进食状态下促进脂质存储[4]。图3. ANGPTL3, 4, 8在不同营养状况下调节血脂的工作机制[1]ANGPTL3,4,8相关药物ANGPTL3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心血管疾病靶点。2021年2月,FDA批准再生元的依维库单抗(evinacumab, anti-hANGPTL3 antibody)治疗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这是此类药物中首个被批准上市的(first-in-class)。依维库单抗可降低甘油三酯,用于治疗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oFH)患者,增加循环中含apoB的脂蛋白的清除率来降低LDL。另外,还有一些开发靶向ANGPTL3的创新疗法的药物,其中比较领先的是辉瑞从Akcea 和 Ionis处获得全球独家许可的Vupanorsen。Vupanorsen作为ANGPTL3的反义寡核苷酸,能够通过抑制ANGPTL3合成,提高脂蛋白脂肪酶(LPL)的活性,从而降低富含TG脂蛋白(TRL)水平。国内也已开始对ANGPTL靶点进行药物研发,如苏州瑞博生物正在开发靶向ANGPTL3的siRNA抑制剂。活跃在研的ANGPTL8药物只有一款礼来公司的LY-3475766,处于临床I期。这是一款单克隆抗体药物,靶向ANGPTL3/8复合物,可显著降低血脂异常病人血浆中的TG和残存胆固醇含量。靶向ANGPTL4的药物主要有再生元开发的单克隆抗体REGN-1001和Lexicon医药开发的14D12单抗,均用于降血脂。为助力调控脂质代谢的药物开发,百奥动物自主研发了ANGPTL3, 4, 8的人源化小鼠。B-hANGPTL3 mice品系名称:C57BL/6-Angptl3tm1(ANGPTL3)/Bcgen背景:C57BL/6产品编号:112224蛋白表达分析用ELISA分析杂合B-hANGPTL3小鼠中ANGPTL3蛋白的种属特异性表达。取野生型C57BL/6小鼠和杂合B-hANGPTL3小鼠的血浆进行分析。mANGPTL3的表达在两种鼠中均可检测到,而hANGPTL3的表达只在杂合B-hANGPTL3小鼠中检测到,野生型小鼠中检测不到。B-hANGPTL3 mice plus品系名称:C57BL/6-Angptl3tm4(ANGPTL3)/Bcgen背景:C57BL/6产品编号:112523B-hANGPTL3 mice plus小鼠中的mANGPTL3基因(包括3'UTR)被替换为hANGPTL3基因(包括3'UTR),拟用于针对3'UTR设计的核酸药物评估。蛋白表达分析用ELISA分析纯合B-hANGPTL3 mice plus小鼠中ANGPTL3蛋白的种属特异性表达。取野生型C57BL/6小鼠和纯合B-hANGPTL3 mice plus小鼠的血浆进行分析。mANGPTL3的表达在野生型小鼠中可检测到。hANGPTL3的表达只在纯合B-hANGPTL3 mice plus小鼠中检测到,野生型小鼠中检测不到。B-hANGPTL4 mice品系名称:C57BL/6N-Angptl4tm1(ANGPTL4)/Bcgen背景:C57BL/6N产品编号:111085mRNA表达分析用RT-PCR分析纯合B-hANGPTL4小鼠中ANGPTL4基因的种属特异性表达。mANGPTL4 mRNA的表达仅在野生型小鼠的脂肪组织中检测到,而hANGPTL4 mRNA的表达只在纯合B-hANGPTL4小鼠中检测到,野生型小鼠中检测不到。 蛋白表达分析  用western blot分析纯合B-hANGPTL4小鼠中ANGPTL4蛋白的种属特异性表达。取野生型小鼠和纯合B-hANGPTL4小鼠的脂肪组织进行western blot分析。ANGPTL4的表达在两种鼠中均可检测到,因为ANGPTL4可种属交叉识别。并且,对于两种鼠来说,ANGPTL4的表达量在禁食状态下更高。 B-hANGPTL8 mice品系名称:C57BL/6N-Angptl8tm1(ANGPTL8)/Bcgen背景:C57BL/6N产品编号:111230mRNA表达分析 用RT-PCR分析纯合B-hANGPTL8小鼠中ANGPTL8基因的种属特异性表达。mANGPTL8 mRNA的表达仅在野生型小鼠中检测到,而hANGPTL8 mRNA的表达只在纯合B-hANGPTL8小鼠中检测到,野生型小鼠中检测不到。蛋白表达分析 用ELISA分析纯合B-hANGPTL8小鼠中ANGPTL8蛋白的种属特异性表达。取野生型C57BL/6小鼠和纯合B-hANGPTL8小鼠的血浆进行ELISA分析。ANGPTL8的表达在两种鼠中均可检测到,因为抗体可种属交叉识别。参考文献1. Sylvers-Davie KL, Davies BSJ. Regulation of lipoprotein metabolism by ANGPTL3, ANGPTL4, and ANGPTL8. 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 2021;321(4):E493-E508. doi:10.1152/ajpendo.00195.20212. Carbone C, Piro G, Merz V, et al. Angiopoietin-Like Proteins in Angiogenesis, Inflammation and Cancer. Int J Mol Sci. 2018;19(2):431. Published 2018 Feb 1. doi:10.3390/ijms190204313. Rhee JW, Wu JC. Dyslipidaemia: In vivo genome editing of ANGPTL3: a therapy for atherosclerosis?. Nat Rev Cardiol. 2018;15(5):259-260. doi:10.1038/nrcardio.2018.384. Aryal, Binod et al. “ANGPTL4 in Metabolic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 vol. 25,8 (2019): 723-734. doi:10.1016/j.molmed.2019.05.010